咱北京这天儿一冷啊,大家就都只能等着11月15日正式供暖。越冷越怀念小时候住在胡同里,家家户户靠生炉子取暖的日子。 过去的北京民居是以平房为主,天一凉室内不比室外暖和多少。一到11月这温度滑坡的月份,家家户户都得开始倒腾炉子了。 这搪炉子可是门技术活儿,要是没弄好跑了煤气就不是开玩笑的了。那时胡同里互相搭把手帮忙也是常有的事儿。 炉子搪好了以后就该安烟囱了,从日杂商店买回来的烟囱也都是标准尺寸。熟练应用好了拐脖和顺茬儿才能把这烟囱给排列组装好。 为防煤气还得安风斗,这个可是保证屋内空气流通的东西。在窗户上留个口安上风斗扣在窗户上。都安好了片警跟居委会或是大队也都会过来帮忙检查检查。 据家里老人说,最早的火炉子就是手艺人自己做的,叫“黑白铁”。图纸什么的一概没有,纯靠手艺人自己的感觉。但不好的就是没法安烟囱,容易中煤气。 后来就出现了能安烟囱的“洋炉子”。最开始的就是花盆炉,后来慢慢改进就成了咱们家里常见的“简易两用炉”。机关单位、学校用的是“新民炉”。 其实炉子比现在空调、暖气要费心费力多了。又要担心空气混浊,还得小心粉尘乱飞。只是炉子再好,没了里面的煤球也不暖和。 以前大家都得靠煤球过日子,平常日子能做饭,天冷了能取暖。一年四季院里得一直腾出来一块区域专门用来存放煤球。 时间长了这地上就有一层煤末,当胡同里传来“摇煤球儿”的吆喝声时,这煤末和黄土摇完了就又是能用的煤球了。 直到五十年代末,才出现了机制煤球和蜂窝煤。尽管蜂窝煤要比煤球简单方便还好用,但老北京人还是认准了更麻烦的煤球,烧着暖和。 直到七十年代左右,蜂窝煤才被北京人接受。每年从九月到十一月都是预备“冬储煤”的高峰期,那时候的煤凭本供应的。 有的煤铺有代送服务,送货的伙计从三轮车到煤再到全身都是黑的。大部分还是自家去拉,前脚拉完了白菜后脚就该去煤铺拉煤了。 这段时间家里才热闹呢,左半边院子里晒大白菜,右半边院子里得风干蜂窝煤。不然这煤烧起来水汽大,不光伤烟囱,还会往外滴答“烟囱油子” 那时候为了这生炉子取暖,还衍生出了不少工具。像是“炉钩子、火筷子、通条、煤铲儿、火盖、大圈儿、二圈儿”。少一样这炉子还真生不起来!
要说这生炉取暖也充满了乐趣。先把点着的废纸引燃劈叉,再引着最下面的碳。噼里啪啦火升起来了,外面的烟囱也冒烟了。 |